一、前言


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:本科是北京财经类211会计学专业,数学类课程绩点较低,英语六级575,逻辑和写作可以说是零基础。2021年报考人大MPAcc,初试数学和逻辑自学,写作报了老生研路的批改班,复试报了老生研路的课程,初试分数265+(管综180左右,写作55+,英语二85+),综合成绩排名前十上岸。

本文主要介绍我在初复试备考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以及心路历程,初试部分适合所有(特别是北京地区)的MPAcc考生,复试部分适合报考人大MPAcc的考生。

本文的内容大致如下:
1.考前择校和考情分析
2.初试备考经验
3.复试备考经验
4.一些心路历程


二、备考前


首先是关于报考专业的选择。我选择MPAcc项目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:第一是因为自己对会计专业本身是有兴趣和热情的,想继续学习下去;第二就是因为我的微积分、线代等课程基础较差,而管综科目只涉及高中数学,我冲击高分的可能性更大;而且我本人的未来发展规划是偏向就业的,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打算。我觉得应该有很多同学都跟我的情况是相似的,所以MPAcc也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。

其次是报考院校的选择。由于我的本科学校已经是排名较高的财经类211了,所以我主要是在本校和人大之间做选择。本校其实也是财经类考研大热门院校,我个人感觉考本校和人大的难度其实差不多,就一把子冲了。我知道很多同学在选择院校的时候都有求稳的心态,所以会偏向于报考本校,我妈妈也一直劝我报本校。这样当然没有错,但是在决定之前一定要多了解不同院校的报录比、初复试成绩占比、复试考核范围和方式以及是否有保护本校学生的情况。总之,本校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,一定要结合客观情况和自身的偏好综合考虑。

2020年人大的初复试成绩占比是7:3,2021年是6:4,可以看出整体特点是初试占比高、复试占比呈提高的趋势。疫情后的人大复试仍然采取笔试+面试的形式,考核专业课、英语、政治和综合素质,内容较多,需要引起重视,提早准备。


三、初试备考经验


由于我大三一整年课程都比较多,所以虽然备考开始得比较早,但是前期进程比较缓慢。

我是从大三的寒假(2020年1月)开始备考的,寒假期间就比较佛系地看经验贴、收集资料,并且开始看一些辅导书。大三下在家上网课,陆续推进了数学和逻辑的学习进程,到暑假结束的时候基本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的学习。
9月回到学校,开始了比较规律的复习。大四上学期我一共有10个学分的课程,每天除了上课的时间几乎都在图书馆复习,一直持续到考研。

由于我在复习期间,各科一二三轮的时间段并不相同,所以我主要分学科介绍我使用过的资料和复习方法:

1.数学
使用过的资料:陈剑《高分指南》(机工版),陈剑《历年真题名家详解》。

数学是我花费时间最多的一个学科,最后错了一道选择题,复习大致分为三轮。第一轮是《高分指南》,第二轮是《高分指南》+《历年真题名家详解》按专题练习,第三轮是《高分指南》笔记+《历年真题名家详解》按年份练习。

由于我需要兼顾学校的课程,所以第一轮的战线比较长,从2月一直持续到8月。虽然我这一轮花费的时间很长,但我认为数学这个科目打好基础是尤其重要的,所以花费的时间都是值得的。


第一轮的复习主要是看《高分指南》,按照教材的顺序和思路对知识点进行初次的学习。其实管综数学基本都是高中数学的的内容,所以很多内容其实是我们已经掌握的了。第一次看《高分指南》的时候,可以把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简单过一遍,把难以理解或者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整理在ipad笔记上,下图是我的笔记示例。这样一来,在确保大多数知识点已经掌握的情况下,可以达到把书读薄的效果。

第二轮大概是9月-11月上旬。这一轮仍然需要通读《高分指南》全书,避免留下知识点漏洞。而对于第一遍列为难点的部分、标记过的难题错题,需要着重去看。我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分专题做真题的,每在《高分指南》看完一个专题,就在《历年真题名家详解》上完成对应的真题,把有问题的题整理在笔记本上,后期进行多次地复习和理解。
这个阶段我有尝试做陈剑的《顿悟1000题》,做了一部分之后觉得题比较难,题型切入点比较新颖。由于我还需要兼顾学校的课程,时间有限,所以选择放弃了这两本书。对于时间特别充足、特别想要做新题的同学,还是可以尝试的。时间不够也没有关系,我始终认为打好基础比尝试新题更加重要。
第三轮就是从11月中旬一直到初试前。这一轮我开始按年份练习真题,先计时完成一整套,数学应该是70min左右做完一套比较合适。如果遇到有问题的题,就对应着看一下《高分指南》上的知识点和自己的笔记。做题的同时也需要复习自己之前积累的笔记和错题,做到基础知识无漏洞。

2.逻辑
使用过的资料:赵鑫全《逻辑精点》,赵鑫全《逻辑1000题一点通》,王诚《历年真题名家详解》。
逻辑我算是从零基础开始学的,大致也是分成三轮,就是按照使用过的教材来划分的。第一轮用《逻辑精点》,第二轮用《逻辑1000题一点通》+《逻辑精点》,第三轮用《历年真题名家详解》。


第一轮同样是从2月开始,在七月底的时候完成了第一轮学习。逻辑的内容没有数学那么多,所以第一轮花费的时间也少一点。一轮复习的方法和数学相似的,按照《逻辑精点》的思路和内容进行学习,把自己难以掌握的部分记在笔记上。由于大多数人学逻辑都是从零开始的,所以还需要自己整理知识体系,按照形式逻辑、论证逻辑和综合推理三个板块来整理。

第二轮学习是8-10月。一方面需要需要把《逻辑精点》看第二遍,强化理解和记忆,完善自己之前整理的笔记。另一方面就是做《逻辑1000题一点通》,大概是从9月开始每天一套的节奏,每套花费的时间在50min以内比较合适。定时完成错题之后,把错题分专题整理在错题本上,下图是我的错题整理示例。


第三轮就是从11月到考研前了,主要是复习错题+做真题。每天定时做一年的真题,再整理错题,并对相应知识点再次进行强化学习。我的逻辑最后错了4道,我自己是不太满意的。后来我也反思过,觉得就是因为最后这一轮做得不够好,没有对错题进行足够的吸收,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引起重视。

3.写作
使用过的资料:王诚《写作分册》

由于写作的复习需要一定的逻辑基础,所以我是在逻辑一轮复习快结束的时候才开始准备写作的。整个八月是看王诚的《写作分册》。九月可以看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并且开始练习,十月开始论说文的练习。练习不需要太多,每周一篇就比较合适,但一定不要逃避练习,作文练习带来的收获势必单纯地看书或者听网课要来得多得多的。

写作不仅需要练习,还需要对自己的每一篇作文进行反复地修改和完善。练习的题目就选择每年的真题即可,每写完一篇,就可以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来自己批改,学习范文的结构,积累范文的表达。
王诚的课程应该是分基础班、强化班、真题班和救命班,前两者的内容在《写作分册》上就可以学习到,我个人认为不需要再花时间去看视频。真题的部分仅通过看教材很难完全吸收,可以去看每一年真题对应的视频。
王诚的课程需要长期的理解和练习,很难再短期内就达到很好的效果,但是长期坚持下来会有很大的提高,如果是急于求成想快速拿高分的同学,王老师的课应该不适合你,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综合选择。

如果觉得自己批改作文收获不大,可以在市面上找一些机构的学长学姐帮忙批改。我个人不太推荐同学之间互相批改,因为批改作文对批改者自身的能力要求很高,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状态。我也有尝试和朋友相互批改,最后因为双方的水平都有限,没有达到好的效果。所以十月底的时候我报了老生研路的作文批改班,每周提交一篇作文给学姐,并根据学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。


我的写作基础不算太好,平时练习的时候其实也有一些恐惧的情绪,但最后应该是扣了10分以内,我觉得批改这个部分真的对我有很大的帮助。

写作把每年的真题都2010-2021年的真题都练习一遍,并且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,就算是准备得比较充分了。此外,推荐关注公众号“人民日报评论”,这个公众号上文章的很多表达和结构都是值得借鉴的。

很多同学对写作都有一些恐惧的情绪,觉得自己积累不够、文采不好。其实管综的写作主要是考察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,文采并没有那么重要,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有这方面的担心,大胆去练习就好。平时多积累合适的素材和固定语句,慢慢融汇到自己的文章中去,形成自己的体系,这样在考场上稳定发挥就能拿到不错的分数了。

4.英语二
使用过的资料:张剑《黄皮书》,王江涛《考研英语高分写作》,杨鹏《GRE&GMAT 阅读长难句教程》,唐静《考研英语拆分与组合翻译法》


英语的复习就没有明显的轮次了,基础知识的复习和真题练习贯穿始终,各种题型的复习陆续开始。

我自己的英语基础还算不错,7月初之前只进行了单词和长难句的准备。背单词用的是墨墨背单词app,个人觉得这个app根据记忆曲线安排复习的功能很合理。我大概每天复习200--300词,背过的单词书如下图。背单词一定要坚持!如果词汇量不够的话,掌握太多的技巧也很难发挥用处。长难句教材也放在下面了,每天看1-2句即可,对各种题型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。


7月中旬我就开始了真题的练习和各种题型的专题强化学习。真题是用的张剑的黄皮书,这套真题的解析是很清晰的,范文也都是值得参考和背诵的。英语的真题非常重要,大家不需要花费时间去听网课,只要把真题钻研透了,把文章里的每一句话、选择题里的每一个选项弄懂,就一定可以有所收获。


除了练习真题,我还对自己比较薄弱的翻译和写作部分进行了专门的强化学习,用到的教材主要是王江涛的《考研英语高分写作》和唐静的《考研英语拆分与组合翻译法》。其实这两本教材基本也是以真题为线索,我们复习的时候按照教材的思路去理解和练习就好,保持状态和手感。


 

四、复试备考经验


今年人大复试的分数构成是专业课笔试100分+政治笔试100分+英语笔试50分+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150分+英语面试50分。考核的内容多而全,但相对于北大来说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。

1.专业课
专业课部分,人大只给了大纲,没有给参考教材。考生通常用的是以下五本人大版的教材:《财务会计学》《财务管理学》《成本会计学》《管理会计学》《审计学》。我在下面给出了教材封面给大家参考,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一定注意选择最新的版本。对于跨考的同学,可以在初试之前完成人大版《初级会计学》教材的学习。


专业课的准备一定要尽早开始,在稳步复习初试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开始学习专业课。我就是初试之后才开始准备专业课,寒假的时候又需要完成毕业论文,整个人非常慌乱。即使我本科是会计专业,也仍然觉得应付不了,寒假期间压力大到睡不着觉,所以我非常不建议大家初试才准备专业课。理想的开始时间应该是在暑假阶段和寒假阶段:

我用到的资料就是老生研路的复试课程和配套讲义+上图人大版的教材+学习指导书。课程内容主要是通用的基础知识点串讲、针对不同院校的知识点强化、进度规划以及几次模拟面试。暑期课程的内容是第一部分的基础知识点串讲,寒假的课程中串讲部分和暑期的是不重合的。

需要强调的是,即使报了机构的课程,仍然需要自己去看两遍教材。课程起到的主要是补漏和拔高的作用,基础还是需要靠自己的积累。我的复试复习模式主要是:第一遍看教材+听老生研路的课+做习题,第二遍看教材+做习题。自己看教材的时候难以掌握的部分,可以尝试通过听课程来帮助理解,大家不要光去刷课,不思考。

每个章节结束后,可以整理一个思维导图,对重点知识加强记忆。一轮过完后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,这个时候也可以开始练习人大复试的真题。我用了老生研路提供的真题,不仅题目全面,而且还有详细的解析。据我所知目前很多市面上所谓的本校学姐真题,都只有题目,很少会有详细的解析,就很浪费时间,尤其是对于跨考零基础的同学来说,一定要擦亮眼睛。


人大cc的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的部分会涉及到一些财经热点,但基础知识的考察仍然是重中之重,也是我们自己培养财经素质的基础内容。所以我们在看教材和听课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,确保基础知识不出问题,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再去补充一定的财经热点知识。

疫情之后,人大对专业课和综合素质的考察趋于综合化,对考生财经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。如果我们表现出对热点案例、会计准则更新等内容不熟悉,多少都会有些减分,所以补充财经热点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。这就要求我们准备复试的开始时间要早、效率要高。

2.政治和英语
政治方面,虽然人大采取笔试的形式且计入总分,但是只涉及时事政治的考核,不需要特地学习马原、毛概等内容,只要对当年的时事政治加以关注、能够给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。


英语笔试通常是完型、翻译或者案例题,可以在复试之前进行一些财经英语的词汇积累。面试通常是自我介绍+专业知识提问,1分钟和2分钟版本的自我介绍肯定是需要提前准备的,提问部分则需要加强流利度和逻辑的联系。一方面可以提前准备比较常见的问题,另一方面则是构建自己回答问题的结构,尝试采用分论点或者总分总的形式。


 

五、一些心路历程


干货部分已经讲完了,最后还想回答一些大家常见的问题,也分享一点我的心里话。
第一是关于需不需要找一个“研友”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问题。
我的想法是宁缺毋滥,身边有朋友跟不靠谱的“研友”一起备考,约好一起去图书馆却心安理得地互相鸽,还要不定时地承受对方的“凡尔赛”和负能量,不仅对自己的备考没起到什么帮助,甚至还产生了负面的作用。如果没有足够幸运地遇到一个相互陪伴的好研友,我们自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,不要赖床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要让整个人都投入到备考中,不要让以后的自己后悔。

第二是很多同学都会有“需不需要报班”的困惑,毕竟现在市面上大多数考研课程都不算便宜。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来考虑。
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不算基础特别差的,因此不推荐用太多时间听基础知识类的网课。初试阶段,像教材附的视频、单纯串讲知识点的网课都是不必听的,不仅帮助不大还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;但是有一些拔高类的课程,能输出一些我们单纯看出无法得到的知识,这一类课程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是可以考虑的。
复试阶段,像我自己是属于专业课基础没有那么好的,在我时间有限的情况下,选择报名了老生研路的课程,就可以帮我少走很多弯路。而且我后来了解到老生研路从暑期就开始有专业课的学习的了,如果当时我报名了这个课程,可能准备复试的时候就不至于手忙脚乱了。
所以,如果自己的基础不够好,或者需要进度规划方面的服务,就可以去寻找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机构。既然已经准备了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,我们当然尽可能地让自己能够成功上岸。

第三个点是关于做笔记的方面。一方面是建议大家在网上找一些教材的pdf资源,这样在整理笔记和错题的时候就会更方便,比手写抄题能节省很多时间。但同时也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做一份漂亮的笔记上。花费时间进行整理和归纳是非常必要的,但是有一些同学过分追求笔记的完整和美观,花费大量的时间。备考的时间每一分钟都很宝贵,一定要花费在实实在在的地方。

第四,很多同学到临近考研的时候会做一些模拟题或者押题卷,我当时也练习几套市面上比较热门的押题卷。但是不管是前期定时做套题,还是后期做押题卷,我们都不要对模考的结果过于纠结。模考的目的是模拟考试时的状态,查找知识点漏洞,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。如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且积极解决,模考的意义就算实现了。

最后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做好时间段的规划,这也算是我备考期间的一个教训了。我在初试之前没有规定好自己复习专业课的进度,导致自己即使收集到了专业课教材也没有推进专业课的复习,后期显得非常被动。
而且,有了自己的时间段规划之后,就不太容易被别人打乱节奏了。临近考试的时候,很多考生都在大量地做套题。但我们学校把期末考试安排在了考研初试之前,我的时间不能允许自己像别人一样拿出整块时间来刷题。这种时候不需要慌张,按照自己的节奏坚持下去,不要被他人所影响。

考研这一年以来,身边的朋友都给了我很多帮助,尤其是我的男朋友,初试前我们每天一起在图书馆复习,复试前也是他陪伴我度过每一次情绪崩溃的瞬间。最后的最后,我想说的是,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很多困难,但是只要坚持到最后,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。我真的很感恩这一年多以来的经历和收获,也很想把我的好运传递给大家,希望大家都顺顺利利高分上岸!
如果还有什么其他问题,可以评论留言或者私信,看到会回复的~